化学部落~~格格

这个化合物真的没有问题吗?–药物研发领域里的坏蛋们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 その化合物、信じて大丈夫ですか? 〜創薬におけるワルいヤツら〜 DAICHAN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HaoHu

在新药研发的第一线,高通量筛选(HTS)是早期的常用技术。
在日本,围绕着国立大学组建的公开数据库正在不断走向完善化,研究人员们现在也能很轻松地进行HTS。
然而,研究界的公开公开数据库完善程度上却比不上企业私有的数据库。因此无论我们是使用公开数据库筛选化合物或是我们不借助公开数据库,从自己选择的化合物中筛选化合物,我们都要对筛选系统的准确性或选中化合物的合适性做细致﹑精密的检验。
PAINS是什么

这次介绍的“PAINS”是指在筛选或表型筛选的时候,容易引起假阳性等问题的“坏蛋们”。
PAINS是“Pan-assay interference compounds”的缩写,指的是在各种分析系统中表现出药理活性(选择性地抑制或激活靶点),但实际上却表现出无差别反应性的化合物。
即在“ frequent hitter”中被 当作“垃圾”般处理的化合物们。
可惜的是,常常有研究者对这种由PAINS引起的“假数据”深信不疑,认为这就是他们要找的化合物(或是绝口不提假阳性的可能),研究者们就这样把论文发表出去了。此类事情屡见不鲜。
在2014年,提出PAINS这个概念的Baell等人在他们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的COMMENT里,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PAI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