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 – 新利18网址 //m.gsbet888.com Tue, 06 Aug 2024 00:19:2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134510799 黎书华 //m.gsbet888.com/chemists/2024/08/%e9%bb%8e%e4%b9%a6%e5%8d%8e.html //m.gsbet888.com/chemists/2024/08/%e9%bb%8e%e4%b9%a6%e5%8d%8e.html#respond CS editor Tue, 06 Aug 2024 00:19:41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化学家 物理化学 计算化学 //m.gsbet888.com/?p=50624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黎书华 Shuhua Li 翻译:炸鸡 黎书华(1869年7月-),中国物理化学家,湖南衡阳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参考自:Shuhua Li’s group) 履历 1990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93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96 南京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96-1998 南京大学 博士后 1998-2000 Texas A&M大学 博士后 2000 南京大学 副教授 2002 南京大学 教授 2017年 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2019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获奖经历 2002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The Project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by Fok Ying 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8 The Pople Medal of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 & Computational Chemists 2009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 for Chinese Youth 2009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an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研究概要 利用计算化学解释吡啶-硼自由基(Pyridine-boryl Radicals)的化学特性,并将吡啶-硼自由基用于有机合成[1]。 関連文献 1. Wang, G.; Zhang, H.; Zhao, J.; Li, W.; Cao, J.; Zhu, C.; Li, S.  Chem.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黎书华 Shuhua Li

翻译:炸鸡

黎书华(1869年7月-),中国物理化学家,湖南衡阳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参考自:Shuhua Li’s group)

履历

1990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93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96 南京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96-1998 南京大学 博士后
1998-2000 Texas A&M大学 博士后
2000 南京大学 副教授
2002 南京大学 教授

2017年 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2019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获奖经历

2002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The Project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by Fok Ying 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8 The Pople Medal of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 & Computational Chemists
2009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 for Chinese Youth
2009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an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研究概要

利用计算化学解释吡啶-硼自由基(Pyridine-boryl Radicals)的化学特性,并将吡啶-硼自由基用于有机合成[1]

関連文献

  • 1. Wang, G.; Zhang, H.; Zhao, J.; Li, W.; Cao, J.; Zhu, C.; Li, S.  Chem. Int. Ed.201655, 5985. DOI: 10.1002/anie.201511917
  • 2. Wang, G.; Cao, J.; Gao, L.; Chen, W.; Huang, W.; Cheng, W.*; Li, S.*  Am. Chem. Soc.2017139, 3904. DOI: 10.1021/jacs.7b00823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chemists/2024/08/%e9%bb%8e%e4%b9%a6%e5%8d%8e.html/feed 0 50624
小山 靖人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4/08/50613.html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4/08/50613.html#respond CS editor Mon, 05 Aug 2024 00:13:03 +0000 海外化学家 化学家 有机化学 材料化学 //m.gsbet888.com/?p=50613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小山 靖人 Yasuhito Koyama 翻译:炸鸡 小山靖人,日本有机化学家,现为日本富山县立大学工学部医药品工学科教授。 教育经历 2000年3月 毕业于北海道大学理学部化学科 2000年4月 入学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课程 2002年3月 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课程(指导教师:村井章夫教授) 2002年4月 入学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课程 2005年3月 毕业于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课程(指导教师:平间正博教授) 2005年3月 取得博士(理学)(东北大学)学位 职历 2005年4月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PD,东京工业大学,指导教师:铃木启介教授) 2007年3月 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 有机・高分子物质专攻 助手(高田十志和教授) 2007年4月 任同职 助教 2013年1月 北海道大学催化化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2016年4月 富山县立大学工学部医药品工学科 副教授 2021年4月-现在 同上 教授 2016年4月~2017年3月 北海道大学催化科学研究所 客座副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化学﹑高分子合成﹑超分子化学 研究业绩 截至2022年11月5日 原著论文:99篇﹑综述和解说:10篇﹑著作:11部﹑专利(公开):8件 所属学会 日本化学会、有机合成化学协会、高分子学会、日本橡胶协会、催化学会、日本过程学会 获奖经历 2004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4届春季年会学生演讲奖 2008年5月 有机合成化学协会研究企划奖 2008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8届春季年会优秀演讲奖(学术) 2009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8届春季年会优秀演讲奖(学术) 2009年9月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系青年激励奖 2009年10月 第5届CERI最优秀发表论文奖 2009年10月 第21届弹性体讨论会优秀发表奖 2011年2月 第1届田中橡胶化学技术奖 2011年5月 第2届普利司通软材料前沿奖(鼓励奖) 2011年5月 2011年日本橡胶协会年会青年优秀发表奖 2012年2月 手岛纪念奖论文奖 2012年5月 2011年度高分子研究激励奖 2012年5月 第12届CERI最优秀发表论文奖 2012年8月 东京工业大学挑战性研究奖 2013年10月 “元素模块高分子材料的创造”第1届青年研讨会优秀演讲奖 2017年4月 长濑学术振兴奖 2021年5月 第38届富山奖 研究概要 1. 具有重复结构的天然中分子的快速合成方法的开发及其特性评价 分子量约为500~3,000的生理活性分子被称为中分子,中分子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我们致力于开发快速、大量合成中分子方法,现在正在尝试通过聚合的方法合成分子中重复出现的结构,现介绍目前为止的两个成果。 多肽的交替共聚合方法的开发及交替序列的功能探索1) 将醛、胺和含有异氰基的羧酸三种成分混合后,可以进行以Ugi反应为基本反应的聚合反应,从而在单一反应器中获得肽的交替共聚物。由于这种方法不但简便还可以大量合成有序列的多肽,因此我们正在多方面推进基于多肽的材料开发。 糖链移植法的开发和寡糖配糖分子的一锅合成2) 我正在研究利用糖型环状亚硫酸钠进行糖链移植法达到迅速合成同质寡糖配糖分子的目的。在使用含有醇基的糖原作为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加入酸和MS 3A,聚合反应就发生了且伴随着SO2的释放,从而可以一步获得寡糖,寡糖的聚合度由引发剂和环状亚硫酸钠投料比例而定。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希望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如Glycyrrhizin、Quercetin-3-O-sophoroside、α-Galactosyl ceramide α-(1,2) analogue等生物活性分子以及它们不同糖链长度的衍生物,并评估糖链长度对物性的影响。 2. 用于自动合成高分子的氧化腈反应试剂的开发3),4) 为了能够自由地改性周围的聚合物,我们已经开发了几种氧化腈试剂。由于氧化腈很活泼,可以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各种不饱和键进行加成反应,但同时也会发生自我分解反应。因此,通过在氧化腈的周围引入庞大的取代基,我们开发出了兼具稳定性和高反应性的试剂。常见的聚合物如橡胶和树脂中通常含有烯烃或腈基,只需将这些试剂与其混合,就可以促进这些常见聚合物的交联和修饰反应。 参考文献 1)小山靖人,* ペプチドの交互共重合法の開発と交互配列の機能探索, 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 2022, 80, 941-951. DOI: 10.5059/yukigoseikyokaishi.80.941. 2)A. B. Ihsan, Y. Koyama,* Substituent optimization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小山 靖人 Yasuhito Koyama

翻译:炸鸡

小山靖人,日本有机化学家,现为日本富山县立大学工学部医药品工学科教授。

教育经历

2000年3月 毕业于北海道大学理学部化学科

2000年4月 入学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课程

2002年3月 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课程(指导教师:村井章夫教授)

2002年4月 入学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课程

2005年3月 毕业于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课程(指导教师:平间正博教授)

2005年3月 取得博士(理学)(东北大学)学位

职历

2005年4月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PD,东京工业大学,指导教师:铃木启介教授)

2007年3月 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 有机・高分子物质专攻 助手(高田十志和教授)

2007年4月 任同职 助教

2013年1月 北海道大学催化化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2016年4月 富山县立大学工学部医药品工学科 副教授

2021年4月-现在 同上 教授

2016年4月~2017年3月 北海道大学催化科学研究所 客座副教授

研究领域

有机化学﹑高分子合成﹑超分子化学

研究业绩

截至2022年11月5日

原著论文:99篇﹑综述和解说:10篇﹑著作:11部﹑专利(公开):8件

所属学会

日本化学会、有机合成化学协会、高分子学会、日本橡胶协会、催化学会、日本过程学会

获奖经历

2004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4届春季年会学生演讲奖
2008年5月 有机合成化学协会研究企划奖
2008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8届春季年会优秀演讲奖(学术)
2009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8届春季年会优秀演讲奖(学术)
2009年9月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系青年激励奖
2009年10月 第5届CERI最优秀发表论文奖
2009年10月 第21届弹性体讨论会优秀发表奖
2011年2月 第1届田中橡胶化学技术奖
2011年5月 第2届普利司通软材料前沿奖(鼓励奖)
2011年5月 2011年日本橡胶协会年会青年优秀发表奖
2012年2月 手岛纪念奖论文奖
2012年5月 2011年度高分子研究激励奖
2012年5月 第12届CERI最优秀发表论文奖
2012年8月 东京工业大学挑战性研究奖
2013年10月 “元素模块高分子材料的创造”第1届青年研讨会优秀演讲奖
2017年4月 长濑学术振兴奖
2021年5月 第38届富山奖

研究概要

1. 具有重复结构的天然中分子的快速合成方法的开发及其特性评价

分子量约为500~3,000的生理活性分子被称为中分子,中分子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我们致力于开发快速、大量合成中分子方法,现在正在尝试通过聚合的方法合成分子中重复出现的结构,现介绍目前为止的两个成果。

多肽的交替共聚合方法的开发及交替序列的功能探索1)

将醛、胺和含有异氰基的羧酸三种成分混合后,可以进行以Ugi反应为基本反应的聚合反应,从而在单一反应器中获得肽的交替共聚物。由于这种方法不但简便还可以大量合成有序列的多肽,因此我们正在多方面推进基于多肽的材料开发。

糖链移植法的开发和寡糖配糖分子的一合成2)

我正在研究利用糖型环状亚硫酸钠进行糖链移植法达到迅速合成同质寡糖配糖分子的目的。在使用含有醇基的糖原作为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加入酸和MS 3A,聚合反应就发生了且伴随着SO2的释放,从而可以一步获得寡糖,寡糖的聚合度由引发剂和环状亚硫酸钠投料比例而定。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希望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如Glycyrrhizin、Quercetin-3-O-sophoroside、α-Galactosyl ceramide α-(1,2) analogue等生物活性分子以及它们不同糖链长度的衍生物,并评估糖链长度对物性的影响。

2. 用于自动合成高分子的氧化腈反应试剂的开发3),4)

为了能够自由地改性周围的聚合物,我们已经开发了几种氧化腈试剂。由于氧化腈很活泼,可以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各种不饱和键进行加成反应,但同时也会发生自我分解反应。因此,通过在氧化腈的周围引入庞大的取代基,我们开发出了兼具稳定性和高反应性的试剂。常见的聚合物如橡胶和树脂中通常含有烯烃或腈基,只需将这些试剂与其混合,就可以促进这些常见聚合物的交联和修饰反应。

参考文献

1)小山靖人,* ペプチドの交互共重合法の開発と交互配列の機能探索, 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202280, 941-951. DOI: 10.5059/yukigoseikyokaishi.80.941.
2)A. B. Ihsan, Y. Koyama,* Substituent optimization of (1→2)-glucopyranan for tough, strong, and highly stretchable film with dynamic interchain interactions, ACS Macro Lett. 20209, 720-724. DOI: 10.1021/acsmacrolett.0c00266.
3)S. Ooba, N. Nakajima, M. Hamada, T. Takata, Y. Koyama,* Synthesis and reations of homoditopic stable nitrile N-oxide as a powerful tool for catalyst-free constructions of macromolecular architectures, Macromol. Chem. Phys. 2022, 2200183. DOI: 10.1002/macp.202200183.
4)小山靖人,* 高田十志和,* クリック反応のためのニトリルオキシド反応剤:炭素-炭素結合形成を伴う無触媒環化付加反応, 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201674, 866-876. DOI: 10.5059/yukigoseikyokaishi.74.866.

相关链接

小山研究室 HP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4/08/50613.html/feed 0 50613
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2/%e6%9c%89%e8%b3%80-%e5%85%8b%e5%bd%a6-katsuhiko-ariga.html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2/%e6%9c%89%e8%b3%80-%e5%85%8b%e5%bd%a6-katsuhiko-ariga.html#respond CS editor Sat, 30 Dec 2023 00:00:09 +0000 海外化学家 化学家 材料 超分子 //m.gsbet888.com/?p=48299 改编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翻译:炸鸡 有贺克彦(1962-),日本材料化学家,纳米技术专家,超分子化学家。 担任物质材料机构(NIMS)和国际纳米建构研究中心(MANA)首席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造科学研究科物质系专攻教授。 履历 1987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92年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生体理工学部研究助理 1990年-1992年 得克萨斯州大学博士研究員 兼任 1992年-1997年 JST 超分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8年-2001年 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助理教授 2001年-2003年 JST 相田纳米空间研究项目 负责人 2004年- 物质・材料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7年MANA 主任研究员 2017年- 東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物质系 専攻教授 担任以下期刊的审稿人 Editor-in-Chief of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Executive Advisory Board of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NanoMat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Journal of the Indonesian Chemical Society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Small Method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Langmuir (- 2014)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改编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翻译:炸鸡

有贺克彦(1962-),日本材料化学家,纳米技术专家,超分子化学家。

担任物质材料机构(NIMS)和国际纳米建构研究中心(MANA)首席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造科学研究科物质系专攻教授。

履历

1987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92年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生体理工学部研究助理

1990年-1992年 得克萨斯州大学博士研究員 兼任

1992年-1997年 JST 超分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8年-2001年 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助理教授

2001年-2003年 JST 相田纳米空间研究项目 负责人

2004年- 物质・材料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7年MANA 主任研究员

2017年- 東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物质系 専攻教授

担任以下期刊的审稿人

Editor-in-Chief of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Executive Advisory Board of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NanoMat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Journal of the Indonesian Chemical Society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Small Method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Langmuir (- 2014)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ppl. Mater. Today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Green Energy Enviro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Molecular Catalysi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Materials
Advisory Editor of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Advisory Editor of Applied Physics Express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Advisory Panel of Nanotechnology (- 2018)
Associate Edit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6)
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Oleo Science
Section Editor of Chemistry Letters (-2016)

获奖经历

2010 Nice-Step Researcher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Policy, Japan)
2011 ISCB Award for Excellence 2011 (Indian Society of Chemists and Biologists)
2014- 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Agenda Councils (Nanotechnology) Member
2015 Contribution Award, Japan Societ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JSCC)
2019 Langmuir Lectureship Award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CSJ Awards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larivate Analytics) One of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ers.
Honorary Member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of India (MRSI)
Member of World Economic Forum Expert Networ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2/%e6%9c%89%e8%b3%80-%e5%85%8b%e5%bd%a6-katsuhiko-ariga.html/feed 0 48299
Stefan Kaskel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0/stefan-kaskel.html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0/stefan-kaskel.html#respond CS editor Sat, 28 Oct 2023 01:00:43 +0000 海外化学家 化学家 德国 无机化学 //m.gsbet888.com/?p=47288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ステファン・カスケル Stefan Kaskel 翻译:炸鸡 Stefan Kaskel(1969年2月24日-),德国化学家。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教授。(照片:TU Dresden) 履历 1990-1995 蒂宾根大学 本科 1995-1998 博士(指导教授:Joachim Strähle),专业排名第一 1998-2000 受到德国洪堡基金会The Theodor Rehman Fellowship资助,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埃姆斯研究中心进行研究活动 2000-2003 马克斯·普朗克煤研究所 波鸿大学(指导教授:Ferdi Schüth) 2004-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C4教授   获奖经历 1997, Young Scientist Award, European Powder Diffraction Conference, Parma, Italy 1998–2000 Feodor Lynen-Fellowship of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Foundation 2000–2002 Reimar Lüst-Fellowship of the Max-Planck-Society 2003 Young Scientist Nanotechnology Award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5 日本学术振兴会奖 2017,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larivate Analytics) 2017, ERC Advanced Grant “Amplipore” 2016,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state of innovation, formerly Thomson Reuters) 研究业绩 开发了可以应用于储存能量,催化剂,电池,分离技术的多孔纳米材料(合成,结构,功能)。一直以来致力于MOF﹑多孔性碳材料﹑CVD、CNT、吸附﹑印刷等研究。已经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被引次数超过22000(Google 学术 H-指数为80),并拥有50多项专利。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被Thomson Reuters和Clarivate Analytics认定为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ステファン・カスケル Stefan Kaskel

翻译:炸鸡

Stefan Kaskel(1969年2月24日-),德国化学家。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教授。(照片:TU Dresden)

履历

1990-1995 蒂宾根大学 本科

1995-1998 博士(指导教授:Joachim Strähle),专业排名第一
1998-2000 受到德国洪堡基金会The Theodor Rehman Fellowship资助,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埃姆斯研究中心进行研究活动
2000-2003 马克斯·普朗克煤研究所 波鸿大学(指导教授:Ferdi Schüth)
2004-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C4教授

 

获奖经历

1997, Young Scientist Award, European Powder Diffraction Conference, Parma, Italy
1998–2000 Feodor Lynen-Fellowship of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Foundation
2000–2002 Reimar Lüst-Fellowship of the Max-Planck-Society
2003 Young Scientist Nanotechnology Award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5 日本学术振兴会奖
2017,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larivate Analytics)
2017, ERC Advanced Grant “Amplipore”
2016,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state of innovation, formerly Thomson Reuters)

研究业绩

开发了可以应用于储存能量,催化剂,电池,分离技术的多孔纳米材料(合成,结构,功能)。一直以来致力于MOF﹑多孔性碳材料﹑CVD、CNT、吸附﹑印刷等研究。已经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被引次数超过22000(Google 学术 H-指数为80),并拥有50多项专利。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被Thomson Reuters和Clarivate Analytics认定为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0/stefan-kaskel.html/feed 0 47288
Moungi G Bawendi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moungi-g-bawendi.html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moungi-g-bawendi.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13 Oct 2023 00:00:43 +0000 化学部落~~格格 化学家 诺贝尔奖 量子点 //m.gsbet888.com/?p=47030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モウンジ・バウェンディ Moungi G Bawendi 翻译:炸鸡 Moungi G Bawendi(1961年3月15日-),美国化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胶体量子点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封面图片来自MIT Chem。 履历 1982 哈佛大学 毕业 1988 芝加哥大学 博士毕业 1988 贝尔实验室博士研究员 1990 麻省理工学院(MIT)助理教授 1995 麻省理工学院(MIT)副教授 1996 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 获奖经历 1991 Packard Fellowshi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4 Fellow of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1997 The Coblentz Award 2007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 2010 ACS Award in Colloid Chemistry 2016 World Technology Awards 2020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研究业绩 Bawendi的研究侧重于纳米晶体,特别是半导体纳米晶体(也称为量子点)的科学和应用。Bawendi关注单个量子点,正在开发一种方法可以在时间范围从100皮秒到1毫秒的跨度上探索量子点的电子激发动态特性。 在1993年,Bawendi和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合成方法,使用配位性有机化合物作为溶剂,热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得到了具有高亮度发光特性的CdS、CdSe、CdTe等量子点。(引用次数超过12000)[1] 该合成方法被称为“热注入法”,它是最常见的单分散纳米晶体的合成方法,利用将有机金属试剂快速注入高温溶剂中,实现均匀的核生成过程。 被紫外线激发后,极小粒子的胶体悬浊液(被称为胶体量子点或CQD),不同大小的粒子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之后Bawendi进行了量子点的光谱学研究[2]以及与激光相关的研究[3]。积极展开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学上的应用研究[4]、太阳能电池的研究[5]等。此外,也对使用单分子光谱学方法进行单个量子点的光谱研究表示了兴趣 [6]。 其他 H-index高达167,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论文626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14万次(根据Research.com) 参考文献 B., Murray  Norris D. J. and  Bawendi, M. 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arly monodisperse CdE ( E = S, Se, Te )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lites”, J. Am. Chem. Soc.1993, 115, 8706-8715. DOI: 10.1021/ja00072a025 Norris, D. J.; Bawendi, M. G. Measurement and Assignment of the Size-Dependent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モウンジ・バウェンディ Moungi G Bawendi

翻译:炸鸡

Moungi G Bawendi(1961年3月15日-),美国化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胶体量子点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封面图片来自MIT Chem。

履历

1982 哈佛大学 毕业
1988 芝加哥大学 博士毕业
1988 贝尔实验室博士研究员
1990 麻省理工学院(MIT)助理教授
1995 麻省理工学院(MIT)副教授
1996 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

获奖经历

1991 Packard Fellowshi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4 Fellow of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1997 The Coblentz Award
2007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
2010 ACS Award in Colloid Chemistry
2016 World Technology Awards
2020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研究业绩

Bawendi的研究侧重于纳米晶体,特别是半导体纳米晶体(也称为量子点)的科学和应用。Bawendi关注单个量子点,正在开发一种方法可以在时间范围从100皮秒到1毫秒的跨度上探索量子点的电子激发动态特性。

在1993年,Bawendi和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合成方法,使用配位性有机化合物作为溶剂,热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得到了具有高亮度发光特性的CdS、CdSe、CdTe等量子点。(引用次数超过12000)[1]

该合成方法被称为“热注入法”,它是最常见的单分散纳米晶体的合成方法,利用将有机金属试剂快速注入高温溶剂中,实现均匀的核生成过程。

被紫外线激发后,极小粒子的胶体悬浊液(被称为胶体量子点或CQD),不同大小的粒子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之后Bawendi进行了量子点的光谱学研究[2]以及与激光相关的研究[3]。积极展开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学上的应用研究[4]、太阳能电池的研究[5]等。此外,也对使用单分子光谱学方法进行单个量子点的光谱研究表示了兴趣 [6]

其他

  • H-index高达167,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论文626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14万次(根据Research.com

参考文献

  • B., Murray  Norris D. J. and  Bawendi, M. 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arly monodisperse CdE ( E = S, Se, Te )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lites”, J. Am. Chem. Soc.1993115, 8706-8715. DOI: 10.1021/ja00072a025
  • Norris, D. J.; Bawendi, M. G. Measurement and Assignment of the Size-Dependent Optical Spectrum in CdSe Quantum Dots.  Rev. B199553(24), 16338–16346. DOI: 10.1103/PhysRevB.53.16338.
  • Klimov, V. I.; Mikhailovsky, A. A.; Xu, S.; Malko, A.; Hollingsworth, J. A.; Leatherdale, C. A.; Eisler, H.-J.; Bawendi, M. G. Optical Gain and Stimulated Emission in Nanocrystal Quantum Dots. Science2000290(5490), 314–317. DOI: 1126/science.290.5490.314.
  • (1) Choi, H. S.; Liu, W.; Misra, P.; Tanaka, E.; Zimmer, J. P.; Ipe, B. I.; Bawendi, M. G.; Frangioni, J. V. Renal Clearance of Quantum Dots.  Biotechnol.200725(10), 1165–1170. DOI: 10.1038/nbt1340. (2) Franke, D.; Harris, D. K.; Chen, O.; Bruns, O. T.; Carr, J. A.; Wilson, M. W. B.; Bawendi, M. G. Continuous Injection Synthesis of Indium Arsenide Quantum Dots Emissive in the Short-Wavelength Infrared. Nat. Commun. 20167, 12749. DOI: 10.1038/ncomms12749 (3) Snee, P. T.; Somers, R. C.; Nair, G.; Zimmer, J. P.; Bawendi, M. G.; Nocera, D. G. A Ratiometric CdSe/ZnS Nanocrystal pH Sensor. J. Am. Chem. Soc. 2006128 (41), 13320–13321. DOI: 10.1021/ja0618999.
  • Chuang, C.-H. M.; Brown, P. R.; Bulović, V.; Bawendi, M. G. Improved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in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through Band Alignment Engineering.  Mater.201413(8), 796–801. DOI: 10.1038/nmat3984.
  • Empedocles, S. A.; Neuhauser, R.; Shimizu, K.; Bawendi, M. G. Photoluminescence from Single Semiconductor Nanostructures.  Mater.199911(15), 1243–1256. DOI: 10.1002/(SICI)1521-4095(199910)11:15<1243::AID-ADMA1243>3.3.CO;2-U.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moungi-g-bawendi.html/feed 0 47030
Екимов,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d0%b5%d0%ba%d0%b8%d0%bc%d0%be%d0%b2-%d0%b0%d0%bb%d0%b5%d0%ba%d1%81%d0%b5%d0%b9-%d0%b8%d0%b2%d0%b0%d0%bd%d0%be%d0%b2%d0%b8%d1%87.html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d0%b5%d0%ba%d0%b8%d0%bc%d0%be%d0%b2-%d0%b0%d0%bb%d0%b5%d0%ba%d1%81%d0%b5%d0%b9-%d0%b8%d0%b2%d0%b0%d0%bd%d0%be%d0%b2%d0%b8%d1%87.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13 Oct 2023 00:00:21 +0000 化学部落~~格格 化学家 诺贝尔奖 量子点 //m.gsbet888.com/?p=47027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モウンジ・バウェンディ Moungi G Bawendi 翻译:炸鸡 Екимов,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Alexei Ekimov,1945年2月28日出生于苏联),旅美物理化学家。 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主任研究员。(封面图片来自:nexdot Quantum Dots History)2023年与Moungi G Bawendi博士和Louis E. Brus博士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履历 1967 列宁格勒州立大学 毕业 1968-1977 A.F.  Ioffe 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研究员 1974 取得候补学位(Ph.D: 物理学和数理科学) 1977-1990 S.I. 瓦维洛夫国立光学研究所 上院研究院 兼小组负责人 1989 取得物理数学博士学位 1990-1999 伊洛夫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1999- 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 工作 获奖履历 1976 苏联国家奖(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ремия СССР) 2006 R. W. Wood Prize 2023 诺贝尔化学奖 等等 研究业绩 纳米结晶半导体 量子点的发现和关于量子点的电子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开创性研究 研究了半导体纳米结晶CdS、CdSe、CuCl和CuBr的玻璃光学和电学特性,并确定了这些晶体的尺寸与其吸收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和A.F.Ioffe 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的理论物理学家的A. Efros一同阐明了包含观察到的纳米结晶的玻璃光学特性。尤其解释了纳米结晶的光学特性因其尺寸而异的原因,并发现了纳米结晶表现出量子特性,行为类似于“人工原子”。 此后,半导体纳米结晶和类似的物体开始被称为“量子点”。 参考文献 Nanocrystals in their prime. Nature Nanotechnology, 9, 325 (2014)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モウンジ・バウェンディ Moungi G Bawendi

翻译:炸鸡

Екимов,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Alexei Ekimov,1945年2月28日出生于苏联),旅美物理化学家。

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主任研究员。(封面图片来自:nexdot Quantum Dots History)2023年与Moungi G Bawendi博士和Louis E. Brus博士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履历

1967 列宁格勒州立大学 毕业

1968-1977 A.F.  Ioffe 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研究员

1974 取得候补学位(Ph.D: 物理学和数理科学)

1977-1990 S.I. 瓦维洛夫国立光学研究所 上院研究院 兼小组负责人

1989 取得物理数学博士学位

1990-1999 伊洛夫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1999- 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 工作

获奖履历

1976 苏联国家奖(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ремия СССР)

2006 R. W. Wood Prize

2023 诺贝尔化学奖
等等

研究业绩

纳米结晶半导体 量子点的发现和关于量子点的电子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开创性研究

研究了半导体纳米结晶CdS、CdSe、CuCl和CuBr的玻璃光学和电学特性,并确定了这些晶体的尺寸与其吸收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和A.F.Ioffe 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的理论物理学家的A. Efros一同阐明了包含观察到的纳米结晶的玻璃光学特性。尤其解释了纳米结晶的光学特性因其尺寸而异的原因,并发现了纳米结晶表现出量子特性,行为类似于“人工原子”。

此后,半导体纳米结晶和类似的物体开始被称为“量子点”。

参考文献

  1. Nanocrystals in their prime. Nature Nanotechnology, 9, 325 (2014)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d0%b5%d0%ba%d0%b8%d0%bc%d0%be%d0%b2-%d0%b0%d0%bb%d0%b5%d0%ba%d1%81%d0%b5%d0%b9-%d0%b8%d0%b2%d0%b0%d0%bd%d0%be%d0%b2%d0%b8%d1%87.html/feed 0 47027
Louis E. Brus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louis-e-brus.html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louis-e-brus.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13 Oct 2023 00:00:19 +0000 化学部落~~格格 化学家 诺贝尔奖 量子点 //m.gsbet888.com/?p=47024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ルイ・E. ・ブラス Louis E. Brus 翻译:炸鸡 Louis E. Brus(1943年8月10日-,出生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美国化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员。(图片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网站)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履历 1965  莱斯大学 毕业 1969 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毕业 Ph.D. (chemical physics) 1969-1973 美国海军研究所 科学人员 1973-1996 贝尔实验室 1996-现在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获奖经历 2001 Irving Langmuir Prize in Chemical Physics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05 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R. W. Wood Prize 2008 Kavli Prize 2010 NAS Award in Chemical Sciences 2012 Bower Award and Prize for Achievement in Science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3 Welch Award 2023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研究业绩 量子点(胶体状半导体纳米结晶)的发现。[2,3] Brus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量子点(quantum dot)的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1]。在贝尔实验室,Brus在研究光激发半导体表面上发生的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注意到水溶液中的硫化镉晶体(半导体)的能隙随颗粒尺寸变化而改变[2]。他与同事Michael Sturge讨论后,宣布这个能隙和颗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内的量子约束理论模型来解释。[3] 量子点的实用合成法的开发。[4] 在上述的发现的基础上,Brus开发了更小的CdSe量子点的合成法(表面修饰法,分离精制法)。[4] 其他 历史和传记的热心读者。园艺爱好者。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5] 参考文献 Efros, A. L.; Brus, L. E. ACS Nano, 2021, 15, 6192–6210. DOI:1021/acsnano.1c01399 Rossetti, R.; Nakahara, S.; Brus, L. E.  Chem. Phys. 1983, 79, 1086-1088. DOI: 10.1063/1.445834 Brus, L. E.  Chem. Phys.1984, 80,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ルイ・E. ・ブラス Louis E. Brus

翻译:炸鸡

Louis E. Brus(1943年8月10日-,出生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美国化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员。(图片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网站)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履历

1965  莱斯大学 毕业

1969 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毕业 Ph.D. (chemical physics)

1969-1973 美国海军研究所 科学人员

1973-1996 贝尔实验室

1996-现在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获奖经历

2001 Irving Langmuir Prize in Chemical Physics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05 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R. W. Wood Prize
2008 Kavli Prize
2010 NAS Award in Chemical Sciences
2012 Bower Award and Prize for Achievement in Science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3 Welch Award
2023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研究业绩

量子点(胶体状半导体纳米结晶)的发现。[23]

Brus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量子点(quantum dot)的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1]。在贝尔实验室,Brus在研究光激发半导体表面上发生的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注意到水溶液中的硫化镉晶体(半导体)的能隙随颗粒尺寸变化而改变[2]。他与同事Michael Sturge讨论后,宣布这个能隙和颗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内的量子约束理论模型来解释。[3]

量子点的实用合成法的开发。[4]

在上述的发现的基础上,Brus开发了更小的CdSe量子点的合成法(表面修饰法,分离精制法)。[4]

其他

历史和传记的热心读者。园艺爱好者。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5]

参考文献

  1. Efros, A. L.; Brus, L. E. ACS Nano202115, 6192–6210. DOI:1021/acsnano.1c01399
  2. Rossetti, R.; Nakahara, S.; Brus, L. E.  Chem. Phys. 1983, 79, 1086-1088. DOI: 10.1063/1.445834
  3. Brus, L. E.  Chem. Phys.1984, 80, 4403-4409 DOI: 10.1063/1.447218
  4. Steigerwald, M. L.; Alivisatos, A. P.; Gibson, J. M.; Harris, T. D.; Kortan, R.; Muller, A. J.; Thayer, A. M.; Duncan, T. M.; Douglass, D. C.; Brus, L. E.  Am. Chem. Soc.1988,110, 3046-3050. DOI: 10.1021/ja00218a008
  5. Davis, T.  Nat. Acad. Sci. 2005102, 1277–1279. DOI: 10.1073/pnas.0409555102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10/louis-e-brus.html/feed 0 47024
化学空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预测【2023年度】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09/%e5%8c%96%e5%ad%a6%e7%a9%ba%e9%97%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5%be%97%e4%b8%bb%e9%a2%84%e6%b5%8b%e3%80%902023%e5%b9%b4%e5%ba%a6%e3%80%91.html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09/%e5%8c%96%e5%ad%a6%e7%a9%ba%e9%97%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5%be%97%e4%b8%bb%e9%a2%84%e6%b5%8b%e3%80%902023%e5%b9%b4%e5%ba%a6%e3%80%91.html#respond CS editor Sat, 30 Sep 2023 04:55:05 +0000 化学部落~~格格 化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 //m.gsbet888.com/?p=46918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ケムステ版・ノーベル化学賞候補者リスト【2023年版】 翻译:炸鸡 本篇记事基于各方媒体的资料,汇总了有潜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家们。 注:化学家们按领域分类,跨学科领域的化学家们被任意归到其中一个领域。 【有机化学】 复杂有机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的合成: C. Nicolaou、Samuel J. Danishefsky、Steven V. Ley 化学生物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Stuart L. Schreiber 、Peter G. Schultz、Gerald Crabtree 碳氢键活化催化剂的先驱研究:Shinji Murai、Robert G. Bergmann、John E. Bercow、Georgiy B. Shul‘pin 稳定的卡宾:Anthony J. Arduengo, III、Guy Bertrand 光还原催化剂的精密合成的应用: David W. C. MacMillan、Shunichi Fukuzumi 不对称自催化反应的开发和开启对同手性起源的研究:Kenso Soai(硤合憲三) 对多糖合成法的贡献:Chi-Huey Wong(翁启恵) 自动DNA合成法的开发:Marvin H. Caruthers、Leroy Hood、Michael W. Hunkapillar 离子液体的化学:John S. Wilkes、Hiroyuki Ohno(大野 弘幸) 【无机化学】 对生物无机化学的贡献:Harry B. Gray、Stephen J. Lippard  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的发现:Louis E. Brus 多相催化剂相关的基础研究: Jens K. Nørskov 纳米结晶的合成和广泛应用:Moungi G. Bawendi、Christopher B. Murray、Taeghwan Hyeon 【分析化学】 依靠激光化学光谱学的单一分子光谱学的开发:Richard N. Zare、Michel Orrit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开发和应用:Allen J. Bard  对利用固体NMR解释生命现象的贡献:Ad Bax、Alexander Pines X射线结晶构造解析中标准软件的开发:George M. Sheldrick、Anthony L. Spek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的开发: Winfried Denk、James Strickler 新一代DNA测序仪的开发:Shankar Balasubramanian、David Klenerman DNA微阵列的发明和应用:Patrick O. Brown DNA指纹技术/各种印迹法的开发:Alec J. Jeffreys、 Neal Burnette、George Stark、Edwin M. Southern 基于无细胞胎儿DNA检测的产前诊断法:Dennis Yuk-ming Lo(卢煜明) 单一分子的显微镜摄影:Eiichi Nakamura(中村 栄一), Leo Gross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ケムステ版・ノーベル化学賞候補者リスト【2023年版】

翻译:炸鸡

本篇记事基于各方媒体的资料,汇总了有潜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家们。

注:化学家们按领域分类,跨学科领域的化学家们被任意归到其中一个领域。

【有机化学】

  1. 复杂有机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的合成: C. NicolaouSamuel J. DanishefskySteven V. Ley
  2. 化学生物学和化学遗传学的发展:Stuart L. Schreiber Peter G. SchultzGerald Crabtree
  3. 碳氢键活化催化剂的先驱研究:Shinji MuraiRobert G. BergmannJohn E. BercowGeorgiy B. Shul‘pin
  4. 稳定的卡宾:Anthony J. Arduengo, IIIGuy Bertrand
  5. 光还原催化剂的精密合成的应用: David W. C. MacMillanShunichi Fukuzumi
  6. 不对称自催化反应的开发和开启对同手性起源的研究:Kenso Soai(硤合憲三)
  7. 对多糖合成法的贡献:Chi-Huey Wong(翁启恵)
  8. 自动DNA合成法的开发:Marvin H. CaruthersLeroy HoodMichael W. Hunkapillar
  9. 离子液体的化学:John S. Wilkes、Hiroyuki Ohno(大野 弘幸)

【无机化学】

  1. 对生物无机化学的贡献:Harry B. GrayStephen J. Lippard 
  2. 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的发现:Louis E. Brus
  3. 多相催化剂相关的基础研究: Jens K. Nørskov
  4. 纳米结晶的合成和广泛应用:Moungi G. BawendiChristopher B. MurrayTaeghwan Hyeon

【分析化学】

  1. 依靠激光化学光谱学的单一分子光谱学的开发:Richard N. ZareMichel Orrit
  2.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开发和应用:Allen J. Bard 
  3. 对利用固体NMR解释生命现象的贡献:Ad BaxAlexander Pines
  4. X射线结晶构造解析中标准软件的开发:George M. SheldrickAnthony L. Spek
  5.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的开发: Winfried DenkJames Strickler
  6. 新一代DNA测序仪的开发:Shankar BalasubramanianDavid Klenerman
  7. DNA微阵列的发明和应用:Patrick O. Brown
  8. DNA指纹技术/各种印迹法的开发:Alec J. Jeffreys Neal BurnetteGeorge StarkEdwin M. Southern
  9. 基于无细胞胎儿DNA检测的产前诊断法:Dennis Yuk-ming Lo(卢煜明)
  10. 单一分子的显微镜摄影:Eiichi Nakamura(中村 栄一), Leo Gross
  11. 纳米孔DNA测序技术的开发: David DeamerDaniel BrantonJohn J. Kasianowicz
  12. 全基因组测序相关的技术开发: Craig Venter George M. ChurchFrancis CollinsEric S. Lander
  13. 有机晶体的绝对立体构型的相关研究:Leslie LeiserowitzMeir Lahav

【生物化学·构造生物学】

  1. 通过核内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的分子基础的阐明:Ronald M. EvansPierre ChambonBert W. O’malley
  2.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的鉴定:Robert G. Roeder
  3. 表观遗传学过程的相关研究:Howard CederCharles David AllisAdrian P. BirdMicheal Grunstein
  4. 分子伴侣和蛋白质折叠的相关研究:Arthur L. HorwichFranz-Ulrich Hartl John Ellis
  5. 光遗传学的建立:Karl DeisserothEdward Boyden
  6. 微小RNA的生理生化学:Victor R. Ambros 
  7. 致突变性生物测定法的设计:Bruce N. Ames
  8. 癌症基因的相关研究:Robert WeinbergBert Vogelstein
  9. 细胞内异常蛋白质响应的发现: Peter WalterKazutoshi Mori(森 和俊)
  10. 生物分子达的相关研究: Ronald ValeMichael Sheetz James Spudich 
  11. 提出了聚糖生物学化学聚糖生物学:Raymond  A. DwekCarolyn R. Bertozzi
  12. 光合成系统巨大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分析:Nathan NelsonNobuo Kamiya(神谷信夫)、Jian-Ren Shen (沈建仁)
  13. 酶相互作用驱动机制的研究:JoAnne Stubbe
  14. 基因生物化学网络的相关研究:Stanislas Leibler
  15. 与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关的新型脂质的发现:Lewis C. Cantley
  16. 抗氧化自由基控制机制的研究:Barry Halliwell
  17. 通过细胞间化学物质传导(群体感应)的基因控制研究:Bonnie L. Bassler Peter Greenberg

【物理化学】

  1. DNA内电子电荷移动的开创性研究:Jacqueline K. BartonBernd GieseGary B. Schuster
  2. 质子共轭电子转移(PCET)过程的研究:Thomas J. MayerDaniel G. Nocera
  3. 分子电子学研究:James M. Tour

【超分子/高分子化学】

  1. 原子移动自由基聚合法的开发:Krzysztof MatyjaszewskiMitsuo Sawamoto(泽本 光男)
  2. RAFT聚合法的开发:Graeme MoadEzio RizzardoSan H. Thang(サン・タン)
  3. 利用金属的均相聚合反应催化剂的开发:Tobin J. MarksWalter KaminskyMaurice S. Brookhart
  4. 用于高分子合成的不对称催化剂的开发:Kyoko Nozaki(野崎 京子)
  5. 树状分子的发明与应用:Jean M. J. Frechet  Donald A. TomaliaTakuzo Aida (相田卓三)
  6. DNA纳米技术的开拓:Paul W. K. Rothemund
  7. 螺旋高分子的研究:Yoshio Okamoto(岡本佳男)

【材料化学】

  1. 多孔性金属-有机框架(MOF)的合成法和功能开拓:Susumu Kitagawa(北川 进)、Omar M. YaghiMichael O’KeeffeMakoto Fujita(藤田 誠)
  2. 介孔无机材料的合成与功能拓展:Charles T. KresgeRyong RyooGalen D. StuckyShinji Inagaki (稲垣伸二)、Kazuyuki Kuroda(黒田一幸)
  3. 纳米线、纳米粒子等材料及其应用:Charles M. Lieber Paul Alivisatos
  4. 碳纳米管的发现:Sumio Iijima(饭岛 澄男)、Morinobu Endo (远藤 守信)
  5.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开发:Ching W. Tang(刘 青云)、Steven Van Slyke 
  6. 有机磁性材料的先驱性研究:Hiizu Iwamura(岩村 秀)
  7. 超导材料的开发:Hideo Hosono (细野 秀雄)、Yoshinori Tokura(十仓 好紀)
  8. 钕铁硼磁铁的开发:Masato Sagawa(佐川 真人)
  9. 可穿戴的电子材料/设备研究:Zhenan Bao(鲍 哲南)

【能源化学】

  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明:Michael Gratzel
  2. 水的光分解催化剂的发现:Akira Fujishima(藤嶋 昭)
  3. 扩展了frustrated Lewis pair化学的研究:Douglas W. Stephan
  4.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与应用: Tsutomu Miyasaka(宮坂 力), Nam-Gyu ParkHenry J. Snaith
  5. 高效硅太阳能器件的开发:Martin Green

【医药化学】

  1. 高脂血症药物他汀类药物的发现:Akira Endo (远藤 章)
  2. 组织工程的提出以及实用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Robert S. LangerJoseph Vacanti 
  3. 对治疗AIDS贡献: Gero HütterHiroaki Mitsuya(满屋裕明)
  4. 癌细胞中的EPR效应的发现:Hiro Maeda(前田浩)、Yasuhiro Matsumura(松村保广)
  5. mRNA疫苗的开发:Katalin KarikóDrew Weissman

【理论計算化学】

  1. ab initio分子动力学法Roberto CarMichele Parrinello 
  2. 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蛋白质功能的设计和构造预测:David BakerDemis Hassabis
  3. BLAST程序的开发:Stephen F. AltschulDavid J. Lipman
  4. ab initio量子化学计算的相关研究Henry F. Schaefer, III
  5. 溶液中有机分子计算化学的相关研究:William L. JorgensenKendall N. Hou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23/09/%e5%8c%96%e5%ad%a6%e7%a9%ba%e9%97%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5%be%97%e4%b8%bb%e9%a2%84%e6%b5%8b%e3%80%902023%e5%b9%b4%e5%ba%a6%e3%80%91.html/feed 0 46918
ChatGPT会给化学家带来什么?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chemlife/2023/07/chatgpt%e4%bc%9a%e7%bb%99%e5%8c%96%e5%ad%a6%e5%ae%b6%e5%b8%a6%e6%9d%a5%e4%bb%80%e4%b9%88%ef%bc%9f.html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chemlife/2023/07/chatgpt%e4%bc%9a%e7%bb%99%e5%8c%96%e5%ad%a6%e5%ae%b6%e5%b8%a6%e6%9d%a5%e4%bb%80%e4%b9%88%ef%bc%9f.html#respond CS editor Wed, 26 Jul 2023 23:46:54 +0000 化学与生活 AI ChatGPT 化学家 //m.gsbet888.com/?p=46463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ChatGPTが作った記事を添削してみた 翻译:炸鸡 各位化学空间的读者们,你们好呀!今天,我们不唠化学,来唠唠AI与化学的“邂逅”。笔者看到了一篇深入探讨聊天机器人ChatGPT会如何辅助化学教授的工作的论文。这篇论文由Michelle Francl教授撰写,标题更是简单直率地起作“ChatGPT saves the day”。基于这篇论文,让我们一起来思考ChatGPT的优点和不足。 ChatGPT saves the day Michelle Francl, Nat. Chem., 2023. DOI: 10.1038/s41557-023-01253-7 ChatGPT能为化学教授做什么? Francl教授一直在思考ChatGPT会如何辅助化学教授的工作。为此,她尝试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交给ChatGPT做。比如她给ChatGPT下指令“请写出Nature Chemistry的短评”。但结果差强人意,ChatGPT只交出了高中生水平的5段篇幅的短论文。 但是,Francl教授没有放弃,她再次给ChatGPT下指令“请写一篇更高水平的短评”,然而,ChatGPT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做一名化学教授并非易事。 除了教学和指导学生之外,您还需要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这绝非易事。但是如果我告诉您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您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呢? 这就是ChatGPT–一款拯救您的人工智能工具!” ChatGPT面对更高的要求时“罢工”了。从这个小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ChatGPT有协助化学教授工作的可能性,但尚不能完全代替人类工作。 ChatGPT的局限 Francl教授还测试了ChatGPT解答化学试题的能力。比如问ChatGPT“如果冰水的pH值为7,那么在5 ℃时为酸性还是碱性?”。但ChatGPT认为pH7属于中性,和温度没有关系。这明显是个错误的认知。这表明ChatGPT还没有能完全理解化学专业知识。 除了Francl教授,还有其他化学教授也测试了ChatGPT在化学上的“才能”,结果都和Francl教授的实验结果差不多。化学家Cayque Castro Nascimento和André Pimentel测试了ChatGPT直接执行化学任务的能力。结果表明[1],ChatGPT所举的例子中超过一般都是没有提供配位化合物的几何形状的,超过2/3的例子更是没有给出化合物正确的SMILES记法。 ChatGPT的能力 虽然现在ChatGPT还不能完全替代化学教授去完成工作,但不排除未来有这个可能性。Francl教授表示ChatGPT能够代替她回复一些复杂的邮件,这表明ChatGPT能完成一些特定的管理工作。 不过ChatGPT也可能在将来使化学教授的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Edward Felton、Manav Raj、Robert Seamans等人对AI会对700多种职业特别是化学相关职业产生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做了定量的评价。他门指出[2]AI不可避免地会让一部分职业消亡,但也会强化一部分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总结 ChatGPT毫无疑问会成为辅助化学教授工作的得力武器,但遗憾的是现阶段辅助能力有限,对于需要运用专业化学知识的任务还不能完全胜任。但还是展现了其在管理上的辅助能力。 今后像ChatGPT一样的AI工具可能会给化学教授的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AI可能会使一部分职业成为历史,但ChatGPT强大的功能也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如虎添翼。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个新工具会给我们的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尽早做出应对之策。 Francl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AI与化学的交叉。《ChatGPT saves the day》一文为探讨AI对化学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以上就是就是《ChatGPT saves the day》的简要概括和解说。这篇详细探讨了AI的潜力和不足的文章为今后理解AI在化学界的职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Castro Nascimento, C. M.; Pimentel, A. S.  Chem. Inf. Model. 63, 1649–1655 (2023). DOI: 10.1021/acs.jcim.3c00285 Felten, E. W.; Raj, M.; Seamans, R. Occupational Heterogeneity in Exposure to Generative AI (April 10, 2023). SSRNDOI: 2139/ssrn.4414065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ChatGPTが作った記事を添削してみた

翻译:炸鸡

各位化学空间的读者们,你们好呀!今天,我们不唠化学,来唠唠AI与化学的“邂逅”。笔者看到了一篇深入探讨聊天机器人ChatGPT会如何辅助化学教授的工作的论文。这篇论文由Michelle Francl教授撰写,标题更是简单直率地起作“ChatGPT saves the day”。基于这篇论文,让我们一起来思考ChatGPT的优点和不足。

ChatGPT saves the day

Michelle Francl, Nat. Chem.2023. DOI: 10.1038/s41557-023-01253-7

ChatGPT能为化学教授做什么?

Francl教授一直在思考ChatGPT会如何辅助化学教授的工作。为此,她尝试将自己的一部分工作交给ChatGPT做。比如她给ChatGPT下指令“请写出Nature Chemistry的短评”。但结果差强人意,ChatGPT只交出了高中生水平的5段篇幅的短论文。

但是,Francl教授没有放弃,她再次给ChatGPT下指令“请写一篇更高水平的短评”,然而,ChatGPT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做一名化学教授并非易事。 除了教学和指导学生之外,您还需要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这绝非易事。但是如果我告诉您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您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呢? 这就是ChatGPT–一款拯救您的人工智能工具!”

ChatGPT面对更高的要求时“罢工”了。从这个小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ChatGPT有协助化学教授工作的可能性,但尚不能完全代替人类工作。

ChatGPT的局限

Francl教授还测试了ChatGPT解答化学试题的能力。比如问ChatGPT“如果冰水的pH值为7,那么在5 ℃时为酸性还是碱性?”。但ChatGPT认为pH7属于中性,和温度没有关系。这明显是个错误的认知。这表明ChatGPT还没有能完全理解化学专业知识。

除了Francl教授,还有其他化学教授也测试了ChatGPT在化学上的“才能”,结果都和Francl教授的实验结果差不多。化学家Cayque Castro Nascimento和André Pimentel测试了ChatGPT直接执行化学任务的能力。结果表明[1],ChatGPT所举的例子中超过一般都是没有提供配位化合物的几何形状的,超过2/3的例子更是没有给出化合物正确的SMILES记法。

ChatGPT的能力

虽然现在ChatGPT还不能完全替代化学教授去完成工作,但不排除未来有这个可能性。Francl教授表示ChatGPT能够代替她回复一些复杂的邮件,这表明ChatGPT能完成一些特定的管理工作。

不过ChatGPT也可能在将来使化学教授的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Edward Felton、Manav Raj、Robert Seamans等人对AI会对700多种职业特别是化学相关职业产生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做了定量的评价。他门指出[2]AI不可避免地会让一部分职业消亡,但也会强化一部分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总结

ChatGPT毫无疑问会成为辅助化学教授工作的得力武器,但遗憾的是现阶段辅助能力有限,对于需要运用专业化学知识的任务还不能完全胜任。但还是展现了其在管理上的辅助能力。

今后像ChatGPT一样的AI工具可能会给化学教授的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AI可能会使一部分职业成为历史,但ChatGPT强大的功能也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如虎添翼。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个新工具会给我们的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尽早做出应对之策。

Francl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AI与化学的交叉。《ChatGPT saves the day》一文为探讨AI对化学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以上就是就是《ChatGPT saves the day》的简要概括和解说。这篇详细探讨了AI的潜力和不足的文章为今后理解AI在化学界的职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Castro Nascimento, C. M.; Pimentel, A. S.  Chem. Inf. Model. 63, 1649–1655 (2023). DOI: 10.1021/acs.jcim.3c00285
  2. Felten, E. W.; Raj, M.; Seamans, R. Occupational Heterogeneity in Exposure to Generative AI (April 10, 2023). SSRNDOI: 2139/ssrn.4414065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chemlife/2023/07/chatgpt%e4%bc%9a%e7%bb%99%e5%8c%96%e5%ad%a6%e5%ae%b6%e5%b8%a6%e6%9d%a5%e4%bb%80%e4%b9%88%ef%bc%9f.html/feed 0 46463
诺贝尔奖化学家候补名单 Chem-Station2016版 //m.gsbet888.com/chemnews/2016/10/2016%e5%b9%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5%80%99%e8%a1%a5%e5%8c%96%e5%ad%a6%e5%ae%b6%e5%90%8d%e5%8d%95.html //m.gsbet888.com/chemnews/2016/10/2016%e5%b9%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5%80%99%e8%a1%a5%e5%8c%96%e5%ad%a6%e5%ae%b6%e5%90%8d%e5%8d%95.html#respond JiaoJiao Tue, 04 Oct 2016 17:05:42 +0000 新利体育游戏平台 化学家 诺奖周期说 诺奖推测 //m.gsbet888.com/?p=11468 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十月国庆黄金周,大家已经开起了旅游休假模式,刚好也能关注一下诺贝尔奖,3日下午的生理学医学奖和4日下午的物理学奖获奖者已经刷爆了我朋友圈,10月5日(今天)北京时间17点45分,也将揭晓诺贝尔化学奖,会是哪位化学家呢? 一直以来,诺奖猜想流传着「有机化学4~5年周期说」,去年大家都以为诺奖会颁给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结果爆了个大冷门,让有机化学界扑了个空,虽然稍稍失落,不过我们依然对获奖者的研究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DNA修复机理的阐明」)。 获奖领域的周期表 (1972-2015) ※其他:环境化学(1995) 这个周期表去年也在Chem-Station日文版中揭示过,可以看出诺贝尔奖的获奖人研究领域呈现周期现象。去年化学奖给了生物化学领域,另一方面的医学生理学奖给了天然产物化学由来的医药品(见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奖得主大村智获奖纪念演讲),委员会是不是也应该要平衡一下,考虑下多年没有翻牌子的有机化学了吧!? 带着这样的期盼,我们希望今年的诺奖能够给有机化学领域,因为轮也该轮到了吧!(见日文版 2001年:不对称催化剂、2005年、烯烃复分解反应Olefin Metathesis、2010年:偶联反应 Cross-Coupling)。 另外,作为获奖呼声较高的领域,也有结构生物学,它也是近些年都空手而归。周期的观点来看确实很有可能(2006年: 染色质模型的提出、2009年: 核糖体的结构解析、2012年:G蛋白质受体的结构解析)。 从上面这个表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1.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的获奖次数压倒性的居多 2. 有机化学领域平均4〜5年或获奖一次 3. 生物化学在过去的10年中有5次获奖 4. 分析化学及理论化学领域的获奖时间间隔久 5.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领域则很少获奖  登龙门奖(风向标奖)的获奖者 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获诺奖之前大都在一些知名国际奖项中载誉而归,这些奖也被业界成为诺奖的登龙门奖(风向标奖),想知道诺奖会颁给谁,把这些国际大奖搜一搜,可能会找出一些线索哦。与化学奖比较有关联的奖项: 以有机化学领域列举的话,每两年颁发一次的罗杰·亚当斯奖(美国化学会中有机化学的最高奖项)绝对不能错过。获奖者39人中有10人已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是日本中部大学・山本尚教授获罗杰·亚当斯奖,是继野依良治教授之后第二个获该奖的日本化学家。另外类似的其他一些奖项如下。 Wolf Prize 罗杰・亚当斯奖 Priestley Medal Benjamin・Franklin Medal 罗伯特·韦尔奇奖 拉斯克医学奖 盖尔德纳国际奖 罗伯特·科赫奖 庆应医学奖 日本国际奖 京都奖 突破奖 另外像汤森路透社,C&EN,朝日新闻,NHK等美日各界媒体也不同程度的对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做了预测报道。 Chem-Station总结了一下各大媒体给出的诺奖预测,在这里把所有推测到的化学奖科学家名单按类别列出(排序划分是以不同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者在学科划分上如有失偏颇,还请谅解!) 【有机化学】 enamine型有机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发展: Benjamin List 、David W. C. MacMillan、Gilbert Stork 复杂有机物与天然产物合成相关的研究: K. C. Nicolaou、Samuel J. Danishefsky、Steven V. Ley、Yoshito Kishi、David A. Evans 化学生物学及化学遗传学的发展: Stuart L. Schreiber 、Peter G. Schultz 、Gerald Crabtree 生物有机化学・生体模拟化学领域的贡献: Ronald Breslow、Albert Eschenmoser、Koji Nakanishi 点击化学的提出与应用:K. Barry Sharpless 、M.G.Finn 、Varely V. Fokin 、Rolf Huisgen, Carolyn R. Bertozzi C-H键活化催化的先驱研究: Shinji Murai (村井眞二)、Robert G. Bergmann 稳定卡宾的化学:Anthony J. Ardungo, III、Guy Bertrand、Ronald Breslow 碳-碳键形成中不对称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医药合成中的应用:Masakatsu Shibasaki(柴崎 正勝)、Barry M. Trost、Eric N. Jacobsen 选择性的Adol反应的开发与应用: Gilbert Stork、 Teruaki Mukaiyama (向山 光昭)、David A. Evans 、Masakatsu Shibasaki(柴崎 正勝) 光red-ox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David W. C. MacMillan 不对称自催化反应的开发与homoChirality的起源:Kenso Soai (硤合憲三) 多糖合成法中的贡献:Chi-Huey Wong (翁啓恵) 自动DNA合成法的开发:Marvin H. […]

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十月国庆黄金周,大家已经开起了旅游休假模式,刚好也能关注一下诺贝尔奖,3日下午的生理学医学奖和4日下午的物理学奖获奖者已经刷爆了我朋友圈,10月5日(今天)北京时间17点45分,也将揭晓诺贝尔化学奖,会是哪位化学家呢?

一直以来,诺奖猜想流传着「有机化学4~5年周期说」,去年大家都以为诺奖会颁给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结果爆了个大冷门,让有机化学界扑了个空,虽然稍稍失落,不过我们依然对获奖者的研究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DNA修复机理的阐明」)。

获奖领域的周期表 (1972-2015)

nobel_prediction_2016_3

※其他:环境化学(1995)

这个周期表去年也在Chem-Station日文版中揭示过,可以看出诺贝尔奖的获奖人研究领域呈现周期现象。去年化学奖给了生物化学领域,另一方面的医学生理学奖给了天然产物化学由来的医药品(见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得主大村智获奖纪念演讲),委员会是不是也应该要平衡一下,考虑下多年没有翻牌子的有机化学了吧!?

带着这样的期盼,我们希望今年的诺奖能够给有机化学领域,因为轮也该轮到了吧!(见日文版 2001年:不对称催化剂、2005年、烯烃复分解反应Olefin Metathesis、2010年:偶联反应 Cross-Coupling)。

另外,作为获奖呼声较高的领域,也有结构生物学,它也是近些年都空手而归。周期的观点来看确实很有可能(2006年: 染色质模型的提出、2009年: 核糖体的结构解析、2012年:G蛋白质受体的结构解析)。

从上面这个表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1.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的获奖次数压倒性的居多
2. 有机化学领域平均4〜5年或获奖一次
3. 生物化学在过去的10年中有5次获奖
4. 分析化学及理论化学领域的获奖时间间隔久
5. 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领域则很少获奖

 登龙门奖(风向标奖)的获奖

对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们,在获诺奖之前大都在一些知名国际奖项中载誉而归,这些奖也被业界成为诺奖的登龙门奖(风向标奖),想知道诺奖会颁给谁,把这些国际大奖搜一搜,可能会找出一些线索哦。与化学奖比较有关联的奖项:

以有机化学领域列举的话,每两年颁发一次的罗杰·亚当斯奖(美国化学会中有机化学的最高奖项)绝对不能错过。获奖者39人中有10人已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是日本中部大学・山本尚教授获罗杰·亚当斯奖,是继野依良治教授之后第二个获该奖的日本化学家。另外类似的其他一些奖项如下。

另外像汤森路透社,C&EN,朝日新闻,NHK等美日各界媒体也不同程度的对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做了预测报道。

Chem-Station总结了一下各大媒体给出的诺奖预测,在这里把所有推测到的化学奖科学家名单按类别列出(排序划分是以不同学科,交叉学科研究者在学科划分上如有失偏颇,还请谅解!)

【有机化学】

  1. enamine型有机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发展: Benjamin List 、David W. C. MacMillanGilbert Stork
  2. 复杂有机物与天然产物合成相关的研究: K. C. NicolaouSamuel J. DanishefskySteven V. LeyYoshito KishiDavid A. Evans
  3. 化学生物学及化学遗传学的发展: Stuart L. Schreiber Peter G. Schultz 、Gerald Crabtree
  4. 生物有机化学・生体模拟化学领域的贡献: Ronald BreslowAlbert EschenmoserKoji Nakanishi
  5. 点击化学的提出与应用:K. Barry Sharpless 、M.G.Finn Varely V. Fokin 、Rolf HuisgenCarolyn R. Bertozzi
  6. C-H键活化催化的先驱研究: Shinji Murai (村井眞二)、Robert G. Bergmann
  7. 稳定卡宾的化学:Anthony J. Ardungo, IIIGuy BertrandRonald Breslow
  8. 碳-碳键形成中不对称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医药合成中的应用:Masakatsu Shibasaki(柴崎 正勝)、Barry M. TrostEric N. Jacobsen
  9. 选择性的Adol反应的开发与应用: Gilbert Stork、 Teruaki Mukaiyama (向山 光昭)、David A. Evans Masakatsu Shibasaki(柴崎 正勝)
  10. 光red-ox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David W. C. MacMillan
  11. 不对称自催化反应的开发与homoChirality的起源:Kenso Soai (硤合憲三)
  12. 多糖合成法中的贡献:Chi-Huey Wong (翁啓恵)
  13. 自动DNA合成法的开发:Marvin H. Caruthers、 Leroy Hood

【无机化学】

  1. 生物无机化学中的贡献: Harry B. Gray 、Stephen J. Lippard Richard H. Holm
  2. 金纳米粒子的催化效果的发现:Masatake Haruta (春田 正毅)
  3. 胶体状半导体纳米结晶(量子点)的发现: Louis E. Brus

【分析化学】

  1. 由激光学・分光学开发的分子分光法研究: Richard N. Zare  、Michel Orrit
  2.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开发及应用:  Allen J. Bard 
  3. 利用固体NMR对生物现象解析的贡献:John S. Waugh 、Ad BaxAlexander Pines
  4. 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的标准软件开发:George M. SheldrickAnthony L. Spek
  5. 双光子激发显微镜的开发: Watt W. WebbWinfried DenkJames Strickler
  6. 次世代DNA序列的开发: Shankar BalasubramanianDavid Klenerman
  7. DNA基因芯片的发明与应用: Patrick O. Brow
  8. DNA指纹/各类印迹法的开发 : Alec J. JeffreysW. Neal Burnette、George Stark、Edwin M. Southern
  9. 利用极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解析生物高分子:Richard HendersonSjors Scheres
  10. 通过无细胞胎儿DNA的检测确立生前诊断法: Dennis Yuk-ming Lo (盧 煜明)

【生物化学】

  1. 通过核内受体从分子水平阐明激素作用: Ronald M. Evans 、Pierre ChambonBert W. O’malley
  2.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的鉴定: Robert G. Roeder
  3. 表观遗传学过程相关研究:  Howard CederCharles David AllisAdrian P. BirdAharon Razin
  4. 分子伴侣蛋白与蛋白质折叠相关的研究: Arthur L. HorwichFranz-Ulrich Hartl 、 Susan Lindquist、 R. John EllisGeorge H. Lorimer
  5. 光遗传学的建立:Karl DeisserothEdward Boyden
  6. 基因组解析相关的技术开发: J. Craig Venter George M. Church
  7. micro RNA的生理化学:Victor R. Ambros 
  8. 设计致突变性生物测定:Bruce N. Ames
  9. 癌症遗传因子的相关研究: Robert WeinbergBert Vogelstein 、 Alfred G. Knudsen
  10. 基因组编辑技术: Jennifer A. Doudna、 Emmanuel CharpentierFeng Zhang(张锋)
  11. 细胞内异常蛋白质反应的发现: Peter Walter、 Kazutoshi Mori
  12. T細胞受体相关的研究: James P. AllisonEllis L. ReinherzJohn W. KapplerPhilippa Marrack
  13. 生物分子马达相关的研究: Ronald ValeMichael SheetzJames Spudich
  14. 糖链生物学・化学糖链生物学的提出: Raymond  A. DwekCarolyn R. Bertozzi
  15. 光合成系大型复杂蛋白质的结构解析: Nathan NelsonNobuo KamiyaJian-Ren Shen
  16. 酶相互作用・驱动机理相关研究:JoAnne Stubbe

【物理化学】

  1. DNA内的电子电荷移动相关的先驱研究: Jacqueline K. BartonBernd GieseGary B. Schuster
  2. 质子共轭型电子转移(PCET)过程的研究: Thomas J. Mayer

【超分子/高分子化学】

  1. 原子转移聚合法的开发: Krzysztof MatyjaszewskiMitsuo Sawamoto (澤本 光男)
  2. RAFT聚合法的开发:Graeme MoadEzio RizzardoSan H. Thang
  3. 利用金属开发均相复合催化剂: Tobin J. Marks , Walter KaminskyMaurice S. Brookhart
  4. 高分子合成用不对称催化剂的开发: Kyoko Nozaki (野崎 京子)
  5. 树枝状聚合物的发明与应用: Jean M. J. Frechet  Donald A. Tomalia、 Fritz VögtleTakuzo Aida (相田卓三)
  6. 分子自组装相关的先驱性研究: J. Fraser Stoddart 、 George M. Whitesides、 Seiji Shinkai (新海 征治)、Julius Rebek Jr. 、Makoto Fujita(藤田 誠)
  7. DNA纳米技术的拓展: Nadrian C. SeemanPaul W. K. Rothemund

【材料化学】

  1. 有机金属框架材料(MOF)的合成法以及机能拓展: Susumu Kitagawa (北川 進)、Omar M. YaghiMichael O’Keeffe 、Makoto Fujita(藤田 誠)、Gérard Férey
  2. 介孔无机材料的合成以及功能拓展: Charles T. Kresge 、Ryong RyooGalen D. Stucky 、Shinji Inagaki (稲垣伸二)、Kazuyuki Kuroda(黒田一幸)
  3. 纳米导线、纳米粒子等材料及其应用: Charles M. Lieber 、A. Paul Alivisatos
  4. 碳纳米管的发现:Sumio Iijima (飯島 澄男)、Morinobu Endo (遠藤 守信)
  5. 有机光电材料的开发: Ching W. Tang(鄧 青雲)、Steven Van Slyke 
  6. 有机磁性材料相关的先驱性研究:Hiizu Iwamura(岩村 秀)
  7. 超导体材料的研发:Hideo Hosono (細野 秀雄)、Yoshinori Tokura(十倉 好紀)

【能源化学】

  1. 染料敏化电池「格莱才尔电池」的发明: Michael Gratzel
  2. 水的光分解催化剂的发现: Akira Fujishima (藤嶋 昭)
  3. 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关的先驱性研究及其开发: 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Akira Yoshino (吉野 彰)、Koichi Mizushima (水島 公一)
  4. Frustrated・Lewis pair化学的开拓:Douglas W. Stephan

【医药化学】

  1. 高脂血症药・他汀类药物的研发: Akira Endo (遠藤 章)
  2. 组织工学的提出・实用的药物输送系统的开发: Robert S. Langer 、Joseph Vacanti 
  3. AIDS艾滋病治疗研究中的贡献: Gero HütterHiroaki Mitsuya(満屋裕明)
  4. 癌症组织的EPR效果的发现:Hiro Maeda(前田浩)、Yasuhiro Matsumura (松村保広)

【理论・计算化学】

  1. ab initio分子动力学法:Roberto CarMichele Parrinello 
  2. 通过计算机设计蛋白质功能的研究:David Baker

 

好了,这么多化学家小编我也是眼花缭乱了,不知道Chem-Station罗列的以上化学家,在今天下午5点45分揭晓的化学奖中,到底有没有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m.gsbet888.com/chemnews/2016/10/2016%e5%b9%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5%80%99%e8%a1%a5%e5%8c%96%e5%ad%a6%e5%ae%b6%e5%90%8d%e5%8d%95.html/feed 0 1146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