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介绍

Ambiguine P的简洁全合成

作者:Synthetic Pioneer

导读

近日,上海有机所李昂/郑州大学杨鹏团队报道了Ambiguine P的简洁全合成。Ambiguine P(5)是一类具有合成挑战性的hapalindole型天然产物代表。受该类萜类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路径的启发,作者设计并实现了Cope/Prins/Friedel–Crafts串联反应,从2,2-二甲基环庚酮出发,仅用六步即成功合成目标化合物5。与天然生物合成路径略有不同,该串联反应从一个含七元环的三环吲哚啉衍生物起始,高效构建5的五环骨架。后期通过氯化与羟基化反应提升氧化态,最终实现 ambiguine P 的六步全合成。

Concise Total Synthesis of Ambiguine P

Y. Fei, B. Fan, Z. Liu, M. Ba, Z. Cui, P. Yang,* A. Li*

J. Am. Chem. Soc. 2025, ASAP. doi: 10.1021/jacs.5c00395.

正文

Hapalindole类天然产物(Figure 1)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吲哚萜类化合物,来源于海洋蓝藻,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在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领域均受到广泛关注。该家族中,ambiguine类(4–8)因其6–5–6–7–6五环骨架而被认为是结构最复杂的子类。尽管在其他子类的合成方面已取得诸多进展,ambiguine类的全合成仍面临极大挑战。Baran团队在2007年率先完成四环结构的ambiguine H(4)的无保护基合成[1]。2017年,Sarpong[2]与Rawal[3]团队分别实现了五环结构ambiguine P(5)的合成,前者以吲哚基香芹酮为前体并通过Nicholas反应构建七元环,后者则利用形式[4 + 3]环加成反应。近期,Rawal团队进一步优化 [4 + 3]策略,完成氯代同系物ambiguine G(7)的合成[4]。作者对ambiguine类天然产物的兴趣源于其在hapalindole类然产物的合成与生物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尤其以hapalindole Q(1)为代表[5]。在hapalindole类合成中,作者广泛采用了标志性的Prins环化策略,以构建高度取代的环己烷结构。Sherman与Liu团队近期对hapalindole类生物合成路径的研究证实,其天然合成中也涉及Prins型环化过程。在上述生物合成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仿生合成领域的经验,尤其是“广义仿生合成”方面的探索,作者发展出一套高效构建ambiguine骨架的方法。该策略强调从生物合成研究中提炼出关键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模式,而非简单照搬生物合成的路径。本文作者报道基于该策略实现的ambiguine P的六步合成,核心步骤为Cope/Prins/Friedel–Crafts串联反应。

作者构建 ambiguine 类天然产物五环核心结构的策略受到其生物合成路径的启发(Figure 2A)。在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FamD2 的催化下,(Z)-3-(2-异氰基乙烯基)吲哚(9)与香叶基焦磷酸(GPP,10)发生 C3-烷基化,生成中间体 11。在酸性的条件下,11 中的香叶基可迁移至 C2 位,最终形成吲哚衍生物 12。而在碱性条件和环化酶 FamC1 的共同作用下,11 可经历串联的Cope 重排、Prins 型环化以及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依次转化为中间体 13 和 14,最终生成 hapalindole U(2)。在另一种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AmbP3 的催化下,2 与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15)发生异戊二烯化,生成 ambiguine H(4),后者为一系列 ambiguine 亚类天然产物(如 ambiguine I,8)的关键生物合成前体。此外,Rieske 型氧化酶 AmbO1–4 被认为参与该类化合物中七元环的构建及一系列复杂的氧化修饰。基于上述生物合成研究,作者设计了一条高效合成 ambiguine P(5)的路线(Figure 2B)。在保留生物合成路径中串联反应优雅性与高效性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反应路径以提升化学可行性。合成路线以三环吲哚衍生物 16 为起点,该化合物具有七元环结构,具有两点优势:其一,C2 位体积较大的取代基有望抑制类似 11 向 12 转化过程中发生的 1,2-烷基迁移;其二,可避免后期再构建七元环结构。借鉴其团队在 akuammiline 类型生物碱合成中的经验[6],作者预期 16 可与香叶基溴化物(17)发生 C3-烷基化,生成吲哚啉中间体 18。由于预期产物 19 中存在共轭的双键,化合物18的 Cope 重排应该可以顺利发生,随后发生后续的 Prins 型环化和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最终形成五环产物 20,推测可能经过中间体21。该五环骨架经后期脱氢和羟基化修饰可转化为目标天然产物 5。

作者的合成从关键中间体18的规模化制备开始(Scheme 1)。首先,酮23(由环庚酮一步转化而来)与苯肼盐酸盐经 Fischer 吲哚合成反应构建三环化合物22。随后,22 在次氯酸叔丁酯(t-BuOCl)和i-Pr2NEt 条件下于 C3 位氯化,随后DBU条件下促使其脱去 HCl 并发生互变异构,获得脱氢产物 16。16在 NaOt-Bu 存在下与 17 反应,实现 C3-香叶基化,得到目标中间体 18,整体产率为 63%,并可克级制备,C2 位的空间位阻有效抑制了副反应 1,2-迁移的发生。

在获得足量 18 后,作者开始探索 Cope/Prins/Friedel–Crafts 串联反应(Table 1)。在加热条件下,Cope 重排如预期发生,但产物 19 进一步发生互变异构生成吲哚衍生物 24,产率为 52%,作者并未观察到 Prins 环化产物(Entry 1)。鉴于作者之前在hapalindole Q和 indotertine A 的合成中发现Sc(OTf)3 和 Bi(OTf)3均能有效促进 Prins 环化,随后作者尝试将其作为双重促进剂。实验结果表明,串联反应顺利进行,在Sc(OTf)3 和 Bi(OTf)3条件下分别以 42% 和 36% 的总产率获得产物 20 与其非对映异构体 25,但选择性较差(分别为1.2:1 和 1.3:1)(Entries 2 和 3)。这两个化合物结构通过其水合物的单晶 X-射线衍射确认(Scheme 1)。化合物 25 可能是来源于中间体 26,其由 19 经 C11 位差向异构化产生,可能涉及 24 为中间体的亚胺–烯胺–亚胺互变过程。考虑到底物易分解及多余的中间体差向异构化的问题,作者尝试更温和的路易斯酸。使用 Zn(OTf)2 后,20 与 25 的比例提升至约 3:1,但产率改善不大(Entry 4)。由于作者团队之前在金属催化炔烃环化中发现 Tf2N⁻ 优于 TfO⁻,随后作者尝试 Zn(NTf2)2 作为催化剂,串联反应总产率可达到 62%,选择性进一步提高至约 7:1(Entry 5)。Ca(NTf2)2 则表现不佳(Entry 6),而 Mg(NTf2)2 的表现最好,产率提升至 68%,产物比例达 10:1,并且可以扩大反应规模(Entry 7)。增加催化剂用量或升高温度均导致反应效果下降(Entries 8 和 9)。在不同条件下均可观察到脱去香叶基的副产物 16,成为影响该串联反应效率主要副反应。

在成功构建 ambiguine P 的五环骨架后,作者进入后期氧化修饰阶段(Scheme 1)。将 20 与 25 的混合物(约 10:1)用DDQ 处理,实现 C10−C11 的脱氢反应,得到 27 及其 C15-差向异构体(比例约 4.3:1),酸性条件下会发生部分 C15 位的异构化。两者结构通过其水合物的单晶X-射线衍射确认(Scheme 1)。该混合物在次氯酸叔丁酯(t-BuOCl)和i-Pr2NEt 条件下可以实现 C3 位氯化、HCl 消除及互变异构,顺利得到三烯化合物 28,推测其反应中间体为 29。在 Rawal 的条件下[8]对 28 进行原位 C15 位羟基化反应(KHMDS、P(OMe)3、O2),可以成功合成目标产物 ambiguine P(5),收率为 43%,同时获得其 C15-差向异构体,收率为 19%。通过该路线成功得到超过 100 mg 的 5,其NMR 数据与天然样品及文献中其他合成样品一致。通过手性柱 HPLC 分离 消旋的化合物20,分别获得左旋和右旋异构体,经上述转化可以分别得到 (+)- 和 (−)-ambiguine P,其中后者的光学旋光度与天然产物及文献合成样品相符。

总结

李昂/杨鹏团队通过一种简单高效的生物启发式的合成策略实现了 ambiguine P 的简洁合成。该策略并未拘泥于天然的生物合成路径,而是从本身带有七元环的三环吲哚衍生物出发,采用生物启发的 Cope/Prins/Friedel–Crafts 串联反应构建其五环骨架。由于 hapalindole 类天然产物在自噬调控中的潜在作用,该合成工作有望促进 ambiguine 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机制研究与生物医药应用的拓展。

参考文献

  • [1] Baran, P. S.; Maimone, T. J.; Richter, J. M. Nature 2007, 446, 404-408, DOI: 10.1038/nature05569.
  • [2] Johnson, R. E.; Ree, H.; Hartmann, M.; Lang, L.; Sawano, S.; Sarpong, R. J. Am. Chem. Soc. 2019, 141, 2233-2237, DOI: 10.1021/jacs.8b13388.
  • [3] Xu, J.; Rawal, V. H. J. Am. Chem. Soc. 2019, 141, 4820-4823, DOI: 10.1021/jacs.9b01739.
  • [4] Taenzler, F.; Xu, J.; Athe, S.; Rawal, V. H. Org. Lett. 2022, 24, 8109-8114, DOI: 10.1021/acs.orglett.2c02983.
  • [5] (a) Lu, Z.; Yang, M.; Chen, P.; Xiong, X.; Li, A.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3840-13844, DOI: 10.1002/anie.201406626. (b) Wu, Y.; Wang, S.; Guo, Z.; Sun, M.; Xu, Z.; Du, Y.; Zhu, F.; Su, Y.; Xu, Z.; Xu, Y.; Gong, X.; Fang, R.; Hu, J.; Peng, Y.; Ding, Z.; Liu, C.; Li, A.; He, W.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4, 121, No. e2400809121, DOI: 10.1073/pnas.2400809121. (c) Peng, Y.; Zhang, Y.; Fang, R.; Jiang, H.; Lan, G.; Xu, Z.; Liu, Y.; Nie, Z.; Ren, L.; Wang, F.; Zhang, S.-D.; Ma, Y.; Yang, P.; Ge, H.-H.; Zhang, W.-D.; Luo, C.; Li, A.; He, W. Adv. Sci. 2024, 11, 2305593, DOI: 10.1002/advs.202305593.
  • [6] (a) Zhang, X.; Kakde, B. N.; Guo, R.; Yadav, S.; Gu, Y.; Li, A.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6053-6058, DOI: 10.1002/anie.201901086. (b) Li, Y.; Zhu, S.; Li, J.; Li, A. J. Am. Chem. Soc. 2016, 138, 3982-3985, DOI: 10.1021/jacs.6b00764.
  • [7] (a) Xiong, X.; Li, Y.; Lu, Z.; Wan, M.; Deng, J.; Wu, S.; Shao, H.; Li, A. Chem. Commun. 2014, 50, 5294-5297, DOI: 10.1039/C3CC47873D. (b) Li, J.; Zhang, W.; Zhang, F.; Chen, Y.; Li, A.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4893-14896, DOI: 10.1021/jacs.7b09186.
  • [8] Hu, L.; Rawal, V. H. J. Am. Chem. Soc. 2021, 143, 10872-10875, DOI: 10.1021/jacs.1c05762.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关注Chem-Station抖音号:79473891841

请登陆TCI试剂官网查看更多内容
https://www.tcichemicals.com/CN/zh/

Related post

  1. 哈工大韩晓军教授课题组Anal. Chem.:中国古代钱币形状的…
  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John F. Hartwig教授课题组ACS…
  3. 「Spotlight Research」酮亚胺类化合物的高对映选…
  4. 巴黎萨克雷大学Philippe Dauban课题组JACS: 催…
  5. 非手性CpxIr(III)/手性羧酸催化二茂铁的对映选择性C−H…
  6. 南京大学魏辉教授课题组Anal. Chem.: 用于检测农药的基…
  7. 吡啶-硼基自由基在合成上的应用
  8. Commun Chem:茚三酮和对甲苯磺酰腙的溶剂控制区域选择性…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1. No trackbacks ye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