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通过分子转化创造价值・用创造的分子造福我们的生活ー丁奎岭教授

随着中国科技的腾飞,也涌现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从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的总量来看,中国的化学科研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虽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比与此,化学工业水平却是相当落后。一提到化工厂就能让人想到冒着浓烟的烟囱,刺鼻的化学气味和附近散发着臭味的河流。其实,针对这些工业污染问题,化学家们一直都在不懈的努力着。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位志在探索安全、高效、环保的绿色化学并用以造福人类的中国知名化学家,47岁就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研究员(研究室主页)。

丁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手性自负载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等。通过翻阅资料发现,丁老师应该是最早提出并且实现手性自负载催化和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家之一。从丁老师的业绩不难发现,丁老师的研究特色是注重实用化,尤其是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比如他发展的SKP/Pd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氨化反应,由于手性配体SKP合成简便、催化效率极高(0.01 mol%,J. Am. Chem. Soc.2014,136, 405–411),有希望应用于降血脂药物依折麦布(Ezetimibe)的工业生产(Angew. Chem. Int. Ed.2012,51, 9276-9282); 他做的氢化和氢甲酰化的催化剂用量都到ppm数量级了,同时此类反应以CO2作为原料,一旦能够实现经济性大规模运用的话,不仅能够通过消耗温室气体CO2来缓解环境问题,还能解决日趋严峻的能源问题(由CO2制备MeOH),最近的一篇Angew.Chem. Int. Ed.2015, 54,Early view.DOI:10.1002/anie.201500939就是他这方面工作的典型体现。

以下是丁院士的专访内容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因为高考时化学成绩最好。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如果当初没有通过高考、获得学习化学的机会,我当时是打算做一个木匠,现在想一想化学和木匠还真的有共通之处。(笔者: 著名化学家、1969年诺贝尔奖得主德里克巴顿在学化学之前就是个木匠)


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手性催化和CO2的转化。机理认识和分子设计,是突破催化效率的关键。(下图分别选自丁老师论文J. Am. Chem. Soc.2014,136, 405–411和Angew.Chem. Int. Ed.2015, 54,Early view. DOI:10.1002/anie.201500939)

untitled

丁奎岭老师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这个话题好像与化学有点远,没想过这个问题。


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这个记不清了,总之很怀念在实验室亲自做实验的时光!


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连梦里也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更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与我出生和生活在内陆的环境有关。


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南开大学的周其林教授。

丁奎岭教授的履历

丁奎岭 丁奎岭教授 1966年生,教育经历: 1981.09 – 1985.07 郑州大学化学系,学士; 1985.09 – 1987.07 郑州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吴养洁院士); 1987.09 – 1990.10 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导师:吴养洁院士)。工作经历: 1990.10 – 1992.10 郑州大学化学系讲师; 1992.11 – 1995.11 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其中1993.9-1994.9 日本龍谷大学理工学部博士后); 1995.12 – 1998.11 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其中1997.9-1998.9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UNESCO研究员); 1998.12 – 现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中2003.08 – 2003.11 日本名古屋大学访问教授)。现职务: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所长。研究兴趣:手性催化和CO2的转化。

获奖经历(年份倒序)

2015年获1st Yoshida Prize

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2014)

2014年获中国化学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14)

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SciFinder有机合成创造奖

2011年获Eli Lilly Scientific Excellence Award in Chemistry

2011年获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2010年获第八届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一)

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

200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

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5年获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笔者后记

其实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丁老师是在最近2015年1月30号,丁老师来日本参加1st Yoshida Prize的颁奖仪式的时候。之前早有耳闻丁老师年少出名,24岁完成博士学位,29岁晋升教授,47岁被选为中科院院士。而且又是在日本做过博后、研究员,所以对丁老师有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次十分感谢丁老师真的是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们做这个专访。现在中国国内的论文数量以及质量确实已经是世界top了,但是笔者一直认为我们的原创性跟系统性或者说延续性还做得不够,大多都是跟风之作。当然这点,在最近几年也都在改善,需要有个过程。而笔者挺佩服丁老师的也就在这一点,丁老师说过很多至理名言,比如”研究应优雅而有深度,做“独特”和“有用”的科学,以科学认知与发现服务社会,绝非跟风和盲从”; “科学研究本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等等。并且从他的研究中也能看出丁老师确实不跟风,比如前几年很火的手性不对称合成,这几年逐渐转冷,但是丁老师却依然坚持,这种韧性是十分珍贵,令人敬佩的。在中国环境问题,尤其是化工生产效率低下的今天,真的很期待像丁老师这种志在研究绿色化学造福人类的化学家们能够利用化学的力量解决一些大问题,让大家也知道其实化学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秦勇教授
  2. 被人们遗忘的金钥匙・构筑多样分子从打开碳碳键开始ー张立明教授
  3. 绿色氧化剂(空气中的分子氧)・化学的生命也在这里诞生ー焦宁 教授…
  4. 功能性寡糖高效合成・挖掘甜蜜背后的故事—叶新山教授
  5. 携手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探寻新型、高效的合成方法学 —赵宇教授…
  6. 随心所欲惰性化学键的活化–董广彬教授
  7. 官能团之舞・自由基重排化学新舞台 —朱晨教授
  8. 探索不对称催化的新天地―手性阳离子催化 —陈俊丰教授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