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18体育

有机锂试剂(Organolithium Reagents)

  • 概要

有机金属试剂的反应性大体由碳-金属键的极性差啦决定,碳-锂结合键具有最大的极化差(离子结合度)。正因为此性质,相比于Grignard试剂、有机锌试剂, 有机锂化合物的反应活性更高。通常,有机锂试剂在空气 ・水中十分不稳定,反应时会放出大量热。所以在使用时,惰性气体 ・脱水溶剂 ・低温条件通常是缺一不可。有机锂试剂通常用作金属交换,亲核试剂,以及强碱。

  • 基本文献

・Chalk, A. J.; Hoogeboom, T. J.J. Organomet. Chem.1968,11, 615. doi:10.1016/0022-328X(68)80091-9
・Review: Mallan, J. M.; Bebb, R. L.Chem. Rev.1969,69, 693. DOI:10.1021/cr60261a006
・Review: Wu, G.; Huang, M.Chem. Rev.2006,106, 2596. DOI:10.1021/cr040694k
・Review: Seyferth, D.Organometallics,2006,25, 2. DOI:10.1021/om058054a

  • 反应机理

锂-卤素交换反应是依照单电子移动(SET)机理或者是卤素位的亲核加成-消除机理进行的。(参考:J. Organomet. Chem.1988,352, 1.) 使用t-BuLi进行锂-卤素交换反应的时候,相对于卤代底物,二当量的锂试剂是必须的。(为了使得金属锂交换后生成的t– 丁基卤化物与另一当量的t-BuLi 反应消耗)

organolithium_6

  • 反应实例

※通常锂试剂在溶液中都是以聚合态存在。如果加入配位性添加剂的话,可以使得其从聚合形态转化成单体形态,从而提高其反应性。使用频率较高的有: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和N,N-二甲基丙烯基脲(DMPU)。

organolithium_5

※有机锂试剂具有亲核性和强碱性两种形式,反应性高的同时,也比较容易产生副反应。作为碱使用的时候,通常会先与立体位阻大的二级胺反应以氨基锂的形式使用。该类氨基锂代表试剂有LDA(Lithium diisopropylamide)、LiTMP(Lithium 2,2,6,6-tetramethylpiperidide)、LHMDS(Lithium hexamethyldisilazide)。

organolithium_4

※另外,作为亲核试剂使用的时候,可以转化成銅锂配合物(R2CuLi)、该试剂的碱性被有效抑制,而其亲核性不变,可以一哦那个与亲核加成或取代反应。锂试剂比较hard,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进行反应的时候、1,2-加成往往优与1,4-加成。而形成銅锂配合物后,该试剂可以用于1,4-选择性加成反应。

organocuprate_michael_1

nBuLi-KOtBu的组合通常被称为Schlosser-Lochmann碱、作为超强碱被使用。该碱可以拔去烯丙基位的氢原子 [1]。 该试剂常用于手性烯丙硼酸化合物的合成。 下图给出了Roush等人开发的应用反应[2]

organolithium_9

(-)-Sparteine作为配位性添加剂使用,使得发生立体选择性的脱H化反应,得到手性产物。以下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3]

organolithium_3

  • 实验步骤

  • 实验技巧

※经常使用的市售代表性锂试剂有MeLi、PhLi、n-BuLi、sec-BuLi、t-BuLi等。

organolithium_2

※市售的锂试剂通常保存在 Sure-sealed 试剂瓶中,但是在用针筒抽取 2~3 回后,通过刺出的孔洞,试剂逐渐会与空气接触, 渐渐地其反应性就会下降。所以我们通常用过后就会用特氟龙胶带再密封一次。如果想更长时间保存的话最好把它移到Schlenk管中比较好。

※在适当的环境下用浓度滴定法滴定(titration)检查后使用比较好。简便且信赖度高的方法有,二苯基醋酸法2,2′-联吡啶法。

※有机锂试剂一般在正己烷这种碳氢系溶剂中比较稳定,在醚类溶剂中会渐渐发生 β 消除反应逐渐被分解。( 例如n-BuLi在THF中0℃的半衰期就是24小时)。分解容易度顺序:DME>THF>乙醚

organolithium_8

t-BuLi的反应活性很高,经常会引起火灾。在使用时候得特别注意,尤其是用于大量反应的时候,手边必须准备好灭火器。

  • 参考文献
[1] Schlosser, M. Pure Appl. Chem. 1988, 11, 1627.
[2] Roush, W. R.; Ando, K.; Powers, D. B.; Halterman, R. L.; Palkowitz, A. D. Tetrahedron Lett.
1988, 29, 5579. doi: 10.1016/S0040-4039(00)80816-3
[3] Kerrik, S. T.; Beak, P. J. Am. Chem. Soc. 1991, 113, 9708. DOI: 10.1021/ja00025a066
[4] Kofron, W. G.; Baclawski, L. M. J. Org. Chem. 1976, 41, 1879. DOI: 10.1021/jo00872a047
[5] Watson, S. C.; Eastham, J. F. J. Organomet. Chem. 1967, 9, 165. doi: 10.1016/S0022-328X(00)92418-5

本文版权属于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野依不对称氢化反应 Noyori Asymmetric Hydr…
  2. 官能团的转化——酯化和酰胺化反应(三)
  3. Thyagarajan 吲哚合成
  4. 巴顿碘乙烯合成(Barton Vinyl Iodide Synt…
  5. 德尔宾反应(Delepine Amine Synthesis)
  6. 羰基的不对称烯丙基化(一)
  7. 琼斯氧化反应(Jones Oxidation)
  8. Dudley反应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
Baidu
map